內容簡介
◎《愛在蔓延中》教你看見的不是恐懼,而是衷心愛人時所產生的堅毅力量,以及真實活著的美好!
★2011年改編成電影《生命的重量》(Life, Above All)入選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並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全球12個國家發行。榮獲國際27項大獎。全球重要書評一致推薦!
當『愛滋』蔓延,『愛』,也在蔓延……
一部帶著些許懸疑、感人熱淚的小說,描述一個非洲女孩倩妲,在愛滋病陰影籠罩於身邊的至親好友時,她如何為了拯救自己所愛的人們而奮鬥。在面對死亡與恐懼的同時,倩妲展現無比的勇氣,並且依然擁抱夢想,但更重要的,她讓人們學會面對真相……
一次礦坑意外帶走了倩妲的爸爸和哥哥們,倩妲的媽媽迫於生計,再嫁給艾賽.肥頭。發現艾賽騷擾倩妲之後,倩妲的媽媽帶著倩妲和小女兒艾莉絲離開,再嫁給杜布先生。好景不常,倩妲的弟弟出生後不久,杜布先生中風而死,倩妲的媽媽再交了男友喬納,生下莎拉。
倩妲努力唸書,希望以後能成為教師或醫生,但是環境困頓之外,意外與悲劇更接踵而至,使得夢想離她越來越遠。小妹莎拉夭折;喬納先是酗酒、偷錢、跟別的女人鬼混,接著愛滋病發,不知所蹤;倩妲最好的朋友愛絲特因為父母死於愛滋病而和弟妹分離,為了存錢接回弟妹而從事性交易的她卻被嫖客惡意傳染愛滋病;一向堅強的媽媽病倒了,鄰居介紹的名醫只是草藥銷售員,在巫醫建議下回到娘家提若村之後便音訊全無……
【本書關鍵字】
愛滋、生死教育、勇氣、人權教育、說謊、親情、SDGs
【本書資料】
無注音
適讀年齡:11歲以上
【本書特色】
1.透過優質文學作品,帶領讀者省思「人權」、「生命教育」等多元課題。
作者遠赴南非、辛巴威與東非的波札那等國,認識一些愛滋病患、照護中心的工作者及衛生教育單位,並參與愛滋病末期病患的照顧工作,真切描寫他對社會正義的堅持、對人權平等、包容及個體責任的追求,富含國際觀與文學性且深具震撼力的小說,發人深省。
作者簡介
艾倫.史特拉頓(Allan Stratton)
加拿大籍的著名小說家兼劇作家艾倫.史特拉頓(Allan Stratton, 1951~),作品屢獲大獎。
他的作品反映他的國際觀、對文化差異的體認,以及他對社會正義的堅持、對人權平等、包容及個體責任的追求。劇本及小說的場景呈現了時代變遷下世界各國的樣貌,包括經濟大恐慌時期的加拿大、一九四○年代的義大利、未來的北極,還有前革命時期的古巴。主題多元,既描寫貧窮、流離失所,也寫跟蹤狂、性暴力、約會強暴,甚至媒體操控、社會名流及人性的貪得無厭。縱使他的小說具有陰鬱的一面,挑戰讀者的價值判斷,但也彷彿開了一扇世界的窗,讓我們看見不同的文化、種族,看見人性的美好,也看見我們每個人身處這世界的位置與角色。
為了撰寫《愛在蔓延中》(Chanda's Secrets),艾倫遠赴南非、辛巴威與東非的波札那等國,認識一些愛滋病患、照護中心的工作者及衛生教育單位,並參與愛滋病末期病患的照顧工作。(書後附有作者訪談內容。)
譯者簡介
畢業於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及東海外文系,任教於中國科技大學近三十年,目前專事翻譯。從小愛讀小說,長大以後愛上小說翻譯。譯有《紅色羊齒草的故鄉》、《最後一位說書人》、《黑鳥湖畔的女巫》、《銀劍》、《洞》、《爛泥怪》、《風之王》等(以上皆為小魯文化出版)。
內文試閱
1
我一個人待在貝特曼永光葬儀社的辦公室裡。這是星期一的清晨,貝特曼先生正忙著處理一批剛剛下船的棺材。
「我會盡快過來,」他告訴我。「這會兒你可以進辦公室看看我的魚,牠們在對面牆邊的水族箱裡。要是你覺得無聊,茶几上有雜誌。對了,我很難過你妹妹過世了。」
我不想看貝特曼先生的魚,也壓根不想讀雜誌。我只想趕快跟他見面,免得我忍不住哭出來,害自己出糗。
貝特曼先生的辦公室好大又好暗。窗簾都拉上了,而且有一半的日光燈已經燒壞。除了他辦公桌上的檯燈之外,房間裡大半的光線來自於那水族箱。我猜那也還好吧。黑暗掩住了堆在角落的垃圾:榔頭、木板、油漆罐、鋸子、一箱箱的釘子,還有一截梯子。貝特曼先生半年前才重新整修這間辦公室,不過還沒來得及收拾乾淨。
整修之前,貝特曼的永光公司並不接辦葬禮,而是一個建材供貨中心,所以它才卡在木材堆放廠和一處出租水泥攪拌器的地方中間。公司是貝特曼先生八年前從英國來的時候開的,業務向來繁忙。不過,最近建築業雖說景氣,死人的錢還是比蓋房子好賺得多。
公司重新開張那天,貝特曼先生宣布了兩年之內永光葬儀社的連鎖殯葬服務即將遍及全國的計畫。記者問他在藥物或香料保存屍體方面是否有經驗的時候,他說沒有,不過他馬上就要修完美國某個學院的函授課程,他也答應會雇用城裡最棒的髮型設計師,而且收費打折。「不管多窮,每個人到了貝特曼這裡都有葬身之地。」
所以我才到這裡來。
貝特曼先生終於進公司的時候,我居然沒留意。我也不知道最後怎麼會坐在他那水族箱前面的摺疊椅上盯著一條天使魚瞧,而牠也盯著我瞧個不停。真納悶牠在想什麼,真納悶牠知不知道自己終其一生都得待在魚缸裡無法脫身。或者牠挺高興能在塑膠海草中間游來游去,嘴裡輕輕咬著藍綠色小石頭上的海藻,細細檢查那小小的海盜寶藏箱和那吹出氣泡的蓋子。自從我在學校讀到什麼教會捐給我們的《國家地理雜誌》之後,我就愛上了天使魚。
「讓你等這麼久,真對不起。」貝特曼先生說。
我忽地跳起來。
「快請坐下,坐,坐。」他微笑道。
我們握了手之後,我又坐回那張摺疊椅,他坐在我對面一張舊的皮躺椅上,那扶手上有一道裂痕,露出裡頭灰色的填充物。
「我們要等你爸爸嗎?」
「不用,」我說。「我繼父在工作。」那是謊話。我繼父已經在我家附近的地下酒館裡醉死了。
「那我們要等你媽媽嘍?」
「她也不能過來,她病得很重。」這幾乎是實話。媽媽蜷曲著身子躺在地板上搖著我的妹妹。我告訴她說我們得找家殯葬公司的時候,她只繼續搖個不停。「你去找吧,」她低聲說道,「你都十六歲了,我知道你會做該做的事。我得陪我的莎拉。」
貝特曼先生清清他的喉嚨。「那麼會不會有個阿姨或是姨丈過來呢?」
「沒有。」
「啊。」他的嘴快速張開又闔上。他的皮膚蒼白、乾澀且粗糙。「啊,」他又說了一遍。「所以你一個人被派過來,安排喪葬事宜。」
我盯著他翻領上小小的香菸燒痕,點點頭。
「啊,」他停頓一下。「你妹妹幾歲?」
「莎拉現在一歲半,」我說,「活著的時候一歲半。」
「一歲半?我的天。」貝特曼先生的舌頭答答響。「嬰兒的死亡總是令人心驚。」
心驚?兩個鐘頭以前,莎拉還活著。她因為疹子的緣故吵了一整晚。媽媽把她搖到清晨,直到她停止哭鬧。起初我們還以為她只是睡著了。(上帝,請原諒我昨晚生她的氣,我的祈禱詞不是認真的。求求你,別讓這一切都是我的錯。)
我垂下眼睛。
貝特曼先生打破沉默。「你會很高興挑中了永光,」他說,「我們不只辦葬禮,也提供屍體保存、靈車、兩個花圈、小教堂、葬禮訃聞,當地報紙還會記上一筆。」
我猜他覺得這麼說應該會讓我好過些,但是我並沒有。「要花多少錢?」我問。
「不一定,」貝特曼先生說,「你想要什麼樣的葬禮?」
我雙手重重擺在大腿上。「我想簡單一點的吧。」
「好主意。」
我點頭,顯然我付不了太多的錢。我穿的這件洋裝是義賣會揀的便宜貨,騎單車到這裡的路上流了一身汗,且沾了一身的灰塵。
「要不要先挑副棺材?」他問。
「好,拜託一下。」
貝特曼先生把我領到他的展示間。最昂貴的棺材在前面,可是他並沒有快快地把我往後面帶,他不想這麼侮辱我,反而是帶我從頭到尾參觀了一遍。「我們的系列產品存貨很齊全的,」他說,「每種款式的棺木都有松木和桃花心木材質,可以安裝各式各樣的銅製把手和閂條。我們有磨成斜面的邊或普通的邊。至於棺材的襯裡,我們有各種顏色的絲緞和聚酯纖維料子,枕在頭底下的素色枕頭是標準配備,不過我們可以免費縫上一條蕾絲緞帶。」
貝特曼先生越說越激動了,還用他的手帕愛惜地在每一款棺材上輕輕抹一把。他解釋了棺材和棺柩的差別。「棺材的蓋子是平的,棺柩的蓋子是圓的。」其實也沒啥差別,說到底,不過是盒子罷了。
我有一點害怕。我們已經走近展示間的後方,可是棺材上的標價仍然是一整年的平均薪水。我的繼父靠打零工為生,我媽媽養幾隻雞,種種蔬菜。妹妹五歲半,弟弟四歲,我上高中。錢要從哪裡來呢?
貝特曼先生看見我臉上的表情。「我們對小孩子的葬禮有比較不花錢的選擇,」他說著,帶我來到布簾後面一個房間,扭亮一顆電燈泡。只見我前後左右都是堆到天花板的小棺材,上面噴了黃色、粉色和藍色的油漆。
貝特曼先生打開一口棺材。那是許多零碎木頭壓成的夾心板做的,最後再用釘子固定住。襯裡是塑膠布,以釘書釘釘住。外面的錫把手是用黏膠黏的,如果你伸手去抓的話,就會掉落在地。
我別開臉。
貝特曼先生試著安慰我。「我們會用美麗的白色壽衣包裹孩子,然後我們會把布料弄得鬆鬆的,好覆蓋棺材的兩邊。你只看得見一張小臉。莎拉看來會很可愛的。」
他把我帶回她出殯之前停留的停屍間的時候,我的心中已經一片木然。他指著一整排碩大的檔案櫃。「這些冰櫃乾淨得很,而且冰凍得徹底,」他叫我放心。「莎拉可以自己住一間,當然啦,除非又有別的孩子送過來,那麼她就得跟別人擠了。」
我們回到辦公室,貝特曼先生遞給我一份合約。「如果你手邊有錢的話,我一點鐘就開車過去載屍體,星期三下午就可以準備好為莎拉出殯。我會安排星期四上午下葬。」
我好艱難才嚥下口水。「媽媽想把葬禮延到週末,親戚從鄉下趕來需要時間。」
「恐怕週末就沒有折扣了。」貝特曼先生說著點燃一根香菸。
「那下星期一好不好?下星期的今天?」
「不可能,我會因為新的顧客忙得胡說八道。對不起,最近死的人那麼多,不是我,是因為市場的關係。」
推薦序
無聲無息中,被忽略的臉孔
《愛呆西非連加恩》作者 連加恩
從頭到尾看完這本精采的小說,勾起了許多在非洲醫院工作的回憶:書中描述的那種被死亡圍繞、被愛滋病威脅的感覺,對我們來說,也許相當遙遠,但對整個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朋友來說,卻是再真實不過的寫照。
剛到非洲的時候,會有一種窒息的感覺,因為發現周圍的每個人都不斷地在參加喪禮,直到融入當地的生活後,喪葬成為我最常被邀請參加的活動。我的當地朋友,有時一陣子不見,稍微打聽一下人在哪裡,就發現再也見不到他了,參加喪禮的大家只是搖著頭,沒有人願意討論病情,但也沒有人不知道他的死因。
非洲的愛滋病人是一張張、數以千萬、在無聲無息中被忽略的臉孔,比起電視新聞上,每天被炒作的幾個島內重大案件,這些無數迅速逝去的靈魂到底是重要還是不重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判斷。冒著看了這樣的小說會讓人蒙上一股哀傷的危險,我還是推薦更多人去讀它,讓大家知道這個二十一世紀地球現存的殘酷真相,總比每天被這小小島嶼上重複的焦點話題轟炸,卻又永遠搞不清楚事實的真相來得好。
也許看完這本書的你,感受到的不是我的灰色、哀傷,而是一種相反的情緒——為這一塊土地所擁有的,祈求上帝給你多一點感謝,為那一塊土地所沒有的,祈求上帝給你多一點事去做。
目次
【推薦序】無聲無息中,被忽略的臉孔/連加恩
【譯者感言】/趙永芬
【編輯感言】/小魯編輯部
國內外推薦迴響
認識一下故事裡的靈魂人物
寫給那些已經過世和存活下來的人——作者札記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尾聲
作者訪談
國內外推薦書評
這個世界畢竟要由愛來主導,因為愛,不再有恐慌,不再有羞辱。《愛在蔓延中》讓青少年認識什麼叫「苦難」,什麼是「愛」。
——李家同 (清華大學榮譽教授)
《愛在蔓延中》以非洲輕快的節奏,傳達青春期掙扎的迫切。當愛滋病不再只是一個遙遠的名詞,而是邪惡且無形的毒藥,威脅要奪走你的家人,躡入你的惡夢,傷透你的心並毀了你的前程,這時你要如何學習在愛與勇氣中成長?這就是倩妲的祕密之一。
這個震撼的故事因為呈現了殘酷的事實、痛楚以及辛苦掙來的希望而造成轟動。這群身處於愛滋病肆虐的環境裡,卻仍努力找出人生意義的年輕人,令人動容。
——史蒂芬.路易斯 (聯合國駐非洲愛滋大使)
從非洲南部數以百萬計感染愛滋病的統計數字中,我們在這個緊扣人心的故事中找到了一張人的臉孔……第一人稱的倩妲以現在式貼近述說的故事,既不多愁善感,也不刻意描繪悽慘的景象,然而我們卻可以湊近看到她如何在痛苦、失落、羞辱與內疚中掙扎……
史特拉頓創造出一個真實可信的社區感覺,其中包括貧窮、人滿為患的醫院、掙扎中的學校以及擠到不行的墓園。
——美國《評論書刊》
傑作……史特拉頓的書寫充滿對非洲地域的了解,以簡約、清晰的口吻,由十六歲的敘事者堅定說出,有如小號清亮之聲,飄洋過海呼喚和她同齡的友伴。
——英國《衛報》
格外令人心絞的閱讀經驗……史特拉頓為弱勢無語族群慷慨發聲。
——加拿大Quill and Quire書評雜誌
很少有書評家願意承認因為讀完一本書而掉淚,但這本書令我淚流滿面。這個故事述說平凡人的英勇和妥協——在非洲幾乎無法立足的社會與經濟困境中,倩妲在她居住的小鎮尋覓出生存之途。極力推薦!
——澳洲《閱讀時代》
加拿大作家艾倫.史特拉頓待在非洲時,見識到愛滋病肆虐所造成的悲劇影響。藉由本書,他向那些打破沉默的無名英雄致敬……這是一本撼動人心的小說。
——美國《美聯社》
聰明且心意堅決的倩妲儘管身處於幾乎無可救藥的情境當中,但她是個讓讀者越來越喜歡、越來越相信的角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各種非洲生活細節十分真實可信,而且把這個述說貧窮與勇氣的動人故事,寫得既細緻又流暢。
——美國《學校圖書館學刊》
十六歲的倩妲到貝特曼永光葬儀社,為她夭折的繼妹挑一個便宜的棺材,艾倫.史特拉頓令人難忘的《愛在蔓延中》由此揭開序幕……
《愛在蔓延中》並不擺虛偽的高姿態,當史特拉頓的女主角發現沒有任何外來的科技奇蹟可以拯救她的母親時,她坦然以對的勇氣,不會令讀者感到失真。書末,我們看到她的夢想,是更多的愛滋病友誼中心,和更豁達的心胸。「死亡已經夠糟糕了,」她說,「但更糟的是在恐懼和羞恥中,帶著謊言孤獨死去。」
——英國《每日電訊報》
令人屏息……主角倩妲是個精力充沛的少女,夢想著新事業和更好的未來,必須保守許多祕密的她,在許多方面都和一般少年、少女沒什麼不同。為了拯救朋友、守護信仰,她挺身而出,毫不畏懼,這樣戲劇化的描繪所傳達的忠心、失落、希望和勇氣,將跨越年齡的界限,打動任何讀者的心。
——英國《倫敦自由報》
魄力十足……莊重有力的筆觸無疑使這個重要且牽連廣泛的故事充滿人性。
——《柯克斯書評》
一部激起希望,力道強勁的小說。
——澳洲《世紀報》
史特拉頓將愛滋病帶給人類的絕望、貧窮及衝擊描寫得栩栩如生,卻也同時刻劃出人性面對逆境時的堅毅不屈。讀者可以看見、感覺到這可怕疾病對於人類影響之鉅,而進一步去探視統計數字背後的真實。讀者會受到人類精神勝利的鼓舞。這本精采的小說涵括了勇氣、誠實和責任感等特質。
——加拿大《兒童及青少年讀物書評期刊》
赤裸裸的人性極具衝擊性……你無法不被倩妲的恐懼、勇氣和決心,還有這個比事實還真切千百倍的故事所感動。
——澳洲《伊拉瓦拉信報》
《愛在蔓延中》利用簡潔直接的語言抓住讀者的注意力……書中呈現了愛滋病患的痛苦和個人強大的生命力。必讀!
——德國《柏林日報》
沉痛和魄力並駕齊驅——恰到好處。極特出的文學成就。
——英國兒童文學桂冠作家,麥克.莫波格
描繪精細,筆調優美。
——《環球郵報》
在這個動人的故事中,倩妲必須先承認一個問題的存在,接著運用她僅有的資源去處理它,在祕密的循環中造成小小的突破。
——《號角雙月刊》
本書主題關係重大,深印人心……無論是此處的悲劇或希望,史特拉頓既不過份誇飾,也不含蓄帶過,小說中也沒有催淚的時刻,只有疫病蔓延中個人的哀痛和包容。
——《美國童書中心書評期刊》
具高度可讀性……悲痛在本書中有了形象清晰的代言人,不僅激發同理心,也許更能喚起行動力。
——加拿大《多倫多明星日報》
在這本真誠的小說中,作者艾倫.史特拉頓描摩了愛滋病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對人類生理及心理造成的創傷。史特拉頓以意志力堅強的倩妲為故事重心,倩妲的勇氣讓她得以面對一連串難以想像的慘痛經歷。這本小說讀起來並不輕鬆,但卻能讓讀者明白愛滋病在非洲肆虐對人類造成的影響。
——德國《匹茲堡公報》
和政治議題相關的訊息無法避免,但著重描寫個人和他們的命運所造成的影響卻更為深遠,尤其當他們在倩妲的故事中因堅強和毅力而發光發熱時,那影響更為深切。小說中所傳達的睿智和活力不僅感人肺腑,更激勵人心。
——德國《南德日報》
這本小說試著在處理棘手議題的同時提供日常生活中的有趣細節,不落俗套:倩妲和弟妹小索及艾莉絲在家中的鬥嘴,是家庭慘劇中僅存的居家常態,和社區裡的暴力威脅形成細緻的對比。
——德國《法蘭克福全德日報》
倩妲的故事滿溢苦痛和堅毅,卻是真實可信的,它告訴我們,病毒,和它四周的禁忌一樣危險。
——德國《萊因信使報》
得獎紀錄
★國際閱讀協會傑出書籍
★美國圖書館協會「普林玆」文學獎銀牌獎
★美國圖書館協會最佳青少年讀物
★美國圖書館協會最受歡迎平裝青少年讀物
★美國圖書館協會「十大青少年非洲歷史讀物」書單
★美國獨立出版書業獎最佳青少年小說
★美國兒童文學期刊推薦書
★《評論書刊》編輯選書
★美國童書獎最受注目書籍
★《前言》雜誌(Foreword Magazines)年度選書
★美國非洲研究協會非洲文化童書獎最佳青少年讀物
★紐約公共圖書館青少年讀物重點推薦
★華盛頓州常青青少年讀物獎提名
★英國「萊斯特」年度青少年小說獎入圍
★加拿大圖書館協會青少年讀物獎
★加拿大童書中心重點推薦書籍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省恆星青少年選書獎
★Resource Links加拿大兒少文學評論期刊年度最佳讀物
★德國Jubu-Crew Göttingen月讀俱樂部2006年2月選書
★德國天主教兒童及青少年書籍獎入選作品
★「好書大家讀」年度好書
★國立編譯館獎勵人權教育出版品獎
★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優良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