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歡迎您 ,   註冊    
書系分類

瀏覽紀錄X 全部清除

    
分享商品: Share on Google+

No et moi

諾和我

書籍編號:BSP651 賣場編號:000692
作者: 德爾菲娜‧德‧維岡(Delphine de Vigan)
譯者: 梅思繁** 
頁數: 272
適讀年齡: 12歲以上;SR值:582(九年級)
出版日期: 2011年9月1日
ISBN: 978-986-211-244-1
開本: 菊16開(14.8*20.9cm)
裝訂: 平裝
定價: $280
優惠價:
238
數量:
商品介紹
序/導讀
目錄
書評
得獎紀錄
使用心得
發表書評
 
內容簡介
 
     ◎令人心碎的現代版《小王子》
 
  她們是兩條平行線。
 
  盧──就讀高二的十三歲資優生,聰明卻不擅與人相處;
               因著媽媽患病、妹妹夭折而承受重大壓力與孤單。
  諾──十八歲卻已流浪街頭數年的女遊民,白天總是等待時間過去,卻又害怕夜晚到來。

  當天才少女與年輕街友相遇,她們才發現,偽裝的美好假象並不重要,要終止流浪,你只能揭開面具真實去愛……
 
  本書討論主題為法國遊民現象,加上「中輟生」、「家暴」、「憂鬱症」等面向之議題,甫出版即獲得高度矚目,出版後更獲得由5000家法國、比利時、瑞士、加拿大的書店選出的「法國書商公會文學獎(Prix des libraires)」,並入圍法國龔固爾獎。


作者簡介
 
德爾菲娜‧德‧維岡(Delphine de Vigan)
  一九六六年出生於法國近郊的布洛涅-比揚古,曾作過各種零工,而後在民調機構擔任主管職務長達十年,並利用晚上的時間寫小說。她悄然出現在文壇,很快便在法國文學界擁有一席之地。二○○一年出版第一本小說《不餓的日子》,陸續出版了七本著作,其中以《諾和我》最為暢銷,在法國銷售超過四十萬冊,全球翻譯二十多種語言的版本,並已拍攝電影。維岡目前和兩個孩子定居於法國巴黎。

 
譯者簡介

 
梅思繁
  生於80年代,成長於上海。大學上的是當年夢寐以求的上海戲劇學院。畢業後離開了可愛的家與摯愛的父母,隻身前往法國。如今在巴黎生活,繼續自己熱愛的文學研究,有了個屬於自己的溫馨小家。上海依舊是令人魂牽夢縈的故鄉,只是法蘭西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另一個依靠。能夠與其他所有的中文讀者一起發現、分享優秀的法語小說,是最令人愉快和自豪的事情。

 
破碎美好的家庭神話 ──《諾和我》
文/國立中興大學外文系專任副教授 劉鳳芯
 
  長久以來,兒童與青少年文學作品不遺餘力歌頌家庭。小主角流浪在外,象徵他(她)們正在追尋自我意義,是進行中的情節,亦是令讀者揪心的掛慮;小主角一旦重回家的懷抱,意謂自我身份獲得確認、讀者卸下擔心,小說也圓滿落幕。不過弔詭的是,文本越是強烈放送家庭乃未成年者不可或缺,越是凸顯此訊息中的意識型態運作。近年來與兒童/青少年相關的文本,從童書《哈瓦娜的旅程》乃至前年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的《貧民百萬富翁》,越來越多作品挑戰、質疑、打破長久以來人們深信不疑的家庭神話,而《諾和我》也是一例。此書是一則揭露街頭兒童/遊童(homeless child) 的寫實故事, 也是打破美好家庭神話的社會批判之作。不過,如果家與父母不再是提供兒童身心庇護的保證,離家也並非就是問題的解套,從書中遊女諾的遭遇,可以瞥見街頭生活殘酷無情,儼然殺戮戰場;而家庭的現實即便無法盡如人意,依然阻止不了人們對它的憧憬和想像,《諾和我》書中實際的遊童諾與心理層次的遊童如敘事者盧、同窗盧卡斯,都在離家與居家之間猶豫、擺盪;因為放棄家庭的代價甚高,書中甚至出現為解決諾被趕出盧家之後的居所問題,兩位年輕人突發奇想將盧安置/暗藏於盧卡斯家,這段情節讓我們看到由非血親的同儕,而非父母、子女所組成的另類家庭可能,雖然這個實驗計畫因家庭結構和功能太過簡單脆弱僅曇花一現,但亦不失提供一帖藥效短暫、但藥程蘊含無限創意和想像可能的解方。回歸「家庭」此一複雜問題,故事結尾並未提供天真、簡便的解答,不過倒是揭露許多關於家庭制度的問題,甚至直指美好家庭門後的矛盾和虛偽,供讀者思索。
 
  本書在揭發家庭神話假象的同時,也嘗試具現支持家庭神話背後那股強大的力量。盧父是其中一員/元。盧的父親是擁護家庭制度霸權的代表,他戮力維持這個家的完整與運作,從人性和父職角度而言無可置喙、甚至令人感動,不過盧父對於家庭概念的堅持,也讓他看不見、容不下、見不得其他任何抵觸或威脅家庭制度的干擾,並透過驅離、鄙視與邊緣化等強烈排他性的舉措與言詞嚴苛執行、強化、鞏固家庭的概念,而諾就是他驅離的對象。盧父曾嘗試接納諾,將其收編家庭,無奈諾的行為短暫符合家庭遊戲規則,但不久便開始脫序,此時,盧父對女兒說:「如果諾不尊重我們的生活方式,如果我和媽媽覺得她對你會有不好的影響,她是不能留在這裡的……」比言乍聽有理,但話中盡是家庭霸權的立場,備顯冷酷絕情。而學校的馬藍老師則是另一名主流意識型態的維護者,這位老師的執教態度和教學言論看似無涉家庭,但他只從學科表現論斷學生、並數度公然羞辱挑戰規範、權威的學生,卻絲毫不在意、不關心臺下學生的家庭背景、幽微心聲,馬藍老師即便評論往往一語中的、亦堪稱良師,但看在學生和讀者眼裡,表現更像丑角一名。
 
  面對強大的主流意識和家庭霸權,尚未成年的兒童與青少年好像幾乎無處可逃,因為脫離家庭的結果很可能就落得諾的下場,但書中關於角色的細節刻畫,又透露出人們依然有抗拒權威、扭轉現況的可能,而這也是我個人在讀這本小說時,很感興味的部分。書中的盧平日喜歡作各類實驗自娛,舉凡駐足火車站觀察人群、鑽研法文語法、收集和比較各種冷凍食物的外包裝、製作充滿現代裝置藝術概念的花環,不一而足;而盧卡斯儘管常在班上被馬藍老師罵到臭頭,卻能徜佯在自己喜歡的另類樂團音樂中,並憑藉豐富的想像力編織故事、突破現實藩籬;至於諾,她面對每日追逼的現實困境的作法則是讓頭腦放空、停止思考,讓時間暫停。體制的強大規範儘管壓得人喘不過氣,但這些青少年各有其成章或不成規的應對妙法,也是他們生存的對策與創意。
 
  闔上此書,有感動也有無奈,但就像書名「諾與我」所示,諾乍看似被賤斥的對象,但諾與盧實則一體的兩面,而且諾是更具形的主體。我記得曾在《海拉細胞的不死傳奇》書上讀到一段話,或許可以作為我們對於《諾和我》書中兩位女孩的理解:「我們絕不能將任何人視為抽象的客體,而要將他看成一個小宇宙,有自己的祕密,自己的寶藏,自己痛苦的來源,還有專屬的勝利。」(P . 20)。
 
為什麼要閱讀一流的文學作品? 4
認識一下故事裡的靈魂人物 8
•第1章 12
•第2章 17
•第3章 24
•第4章 27
•第5章 36
•第6章 44
•第7章 50
•第8章 62
•第9章 68
•第10章 73
•第11章 77
•第12章 80
•第13章 85
•第14章 90
•第15章 93
•第16章 98
•第17章 102
•第18章 106
•第19章 108
•第20章 115
•第21章 120
•第22章 125
•第23章 128
•第24章 133
•第25章 136
•第26章 141
•第27章 147
•第28章 151
•第29章 156
•第30章 161
•第31章 164
•第32章 170
•第33章 176
•第34章 180
•第35章 182
•第36章 186
•第37章 190
•第38章 195
•第39章 198
•第40章 201
•第41章 204
•第42章 206
•第43章 210
•第44章 215
•第45章 222
•第46章 226
•第47章 232
•第48章 236
•第49章 241
•第50章 246
•第51章 255
•第52章 258
•第53章 259
•第54章 260
•破碎美好的家庭神話 264
•聽聽他們怎麼讚美這本書 268
各界推薦
 
  命運兩端的天才少女與年輕遊民,因著過往創傷各自孤獨地進行著內心與外在的流浪……直到兩人相遇,才發現偽裝的美好假象並不重要,終止流浪的解藥只有揭開面具真實地去愛。正視家庭關係中的創傷,這絕對是一部發人省思的「小說版小王子」! 
──愛鄰協會偏鄉行動圖書館社工、彰化縣晨陽學園老師 洪敦明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祕密,隨著身分認同,緩解了情緒,得到了療癒。
──明道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這是一本非常特別的青少年小說,它看似灰暗,卻暗藏一股強而有力的正面力量;大部分的青少年在邁向成人時所面臨的最大困境,莫過於自我價值尚未架構完成,童年所依賴的世界卻早已崩盤;故而鎮日恍恍惚惚,徬徨在是非善惡之間,不知何去何從。為此,作者刻意將「只存於小學課本裡,卻不見於真實社會的仁愛平等」等問題,完全不迴避地展現在其間,她希望讓青少年看到無論現實如何殘酷,愛與關懷是永遠不變的解藥。本書透過一個靦腆、孤獨的十三歲資優少女,示範出人類最單純的「人溺己溺」情懷,發揮青少年所擁有的特質積極、無懼的態度,忠實地把自己的想法付諸實現,成為一個勇敢面對自己的年輕人!
──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祕書長 李苑芳

 
  雖然這不是懸疑片或偵探片,但閱讀時心情卻是起起伏伏。隨著諾被接納,找到居所,不必流落街頭而鬆一口氣;又感慨諾不能擺脫遊民的生活及遭母親遺棄的陰霾,好好接受盧伸出援手而有的新生活。這個結局不禁讓我聯想到詹宏志在《人生一瞬》中,描寫一個從臺灣到紐約唸電影的文藝青年,因某種緣故輟學流落街頭,身無分文,為了生活而打電話給詹先生應徵報紙影評作者。印象深刻的是詹先生對他說的話:「你應該回臺灣去,重新給自己一個機會,你知道流浪漢的下場,他們一開始也以為這是一陣子的不順利,但通常會變成一輩子……」這或許是未曾有過遊民生活的人所無法體會的。
──讀者 楊雅淳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這是一個尋找愛與需要的故事。
  本書主角─盧‧貝爾蒂尼亞克,以「一位年輕女遊民的生活、故事」作為她口頭報告的主題,針對其心路歷程進行探討。在訪問女性遊民─諾的同時,我看到了盧對諾的關懷與包容,雖然她們身處兩個不同世界,但彼此的心卻是緊緊繫在一起,相互連結,雙方都扮演了扶持對方的重要角色,誰也不可缺少誰的幫助。
    閱讀完這本書後,我很欣賞盧對諾所做的一切,打從心底關心諾的盧,在父母親的同意下,將諾帶至家中,提供了諾正常的生活環境,一個可以安心睡覺的地方。我想,多數的人可能都無法接納一個無家可歸的遊民到這種程度,提供自己的住家,來幫助這些流浪於街頭的人,我覺得盧的作法或許不是一個最恰當的選擇,但她超乎眾人的接納能力,是值得我們好好學習的。
──士林工商學生 林佳樺

 
  由盧隨口說出的主題,和車站中巧遇的諾,展開一連串的訪談,兩人間的友誼不知不覺產生,這份情誼是那麼堅定,那麼難能可貴。在諾走投無路時,盧毅然決然拋下一切來陪伴諾,最讓我感動。這是每個人都嚮往的,誰知道呢,或許屬於你的友誼,就在你身邊。
──明道中學學生 劉惠文
 
 
  一個人的生活環境與家庭背景,造就他的處境。雖然每個人都想過著安全又美滿的生活,但現實又豈是人人如此?
──家齊女中學生 黃憶湄

 
  看完此書,我的感想是:諾會流浪街頭是有原因的,不是她從小好吃懶惰,不讀書,而是她媽媽不要她,世界上就是有這種不負責任的爸爸、媽媽,放任孩子不管,甚至丟棄孩子,所以我們一定要知福,我們要知道,不是每個人都像我們一樣有爸爸、媽媽,不是每個人都像我們一樣不愁吃穿,不是每個人都像我們一樣,有一個溫暖的家。
──臺北市立國語實小學生 邱柏晨
 
 
★ 國際扶輪社獎
★ 法國書商公會文學獎
★ 法國龔固爾獎入圍
★ 法國團結獎
★ 2011年開卷最佳青少年圖書
 
問與答
評論內容:
(使用評論前請先登入) 
注意事項
注意事項注意事項注意事項
相關商品
天衛文化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轉載必究 ©  2016 Tien-Wei Publishing Company All Rights Reserved.
易碩網頁設計公司